真谛《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决定藏论》《中边分别论》《大乘唯识论》《大宗地玄文论》《俱合释论》《金七十论》等
般若流支《正法念处论》《唯识论》《顺中论》等
那连提耶舍《大集》之日藏、月藏、须弥藏,《宝积》诸品
阇那崛多《大集贤护》,法炬、威德之两陀罗尼,添品《法华》,《佛本行集》等
达摩笈多《摄大乘论释论》《菩提资粮论》等
波罗颇伽罗《般若灯论》《大乘庄严论》等
据上所列,则知此期中之译业,远不逮前期。其趋势则由经部渐移于论部。大乘经最可纪者,则《大集》之完成与《宝积》之续出而已。小乘经则《佛本行集》与《正法念处》之新译而已。论部则殊有异彩。盖前期罗什辈专弘印土之“法性宗”,此期则渐输入其“法相宗”也。其最重要之人则为真谛。谛创译《起信》为大乘键。人所共知。其《决定藏论》,即《瑜伽决择分》中之一部;其《无相思尘论》,即《观所缘缘论》之毕译,其《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之毕译,其《中边分别论》,即《辩中边论》之毕译,其《摄大乘论》与扇多同时译出者,(扇多第一译,真谛第二译,玄奘第三译)则《地论》之阶梯,而“相宗”之秘钥也。故真谛可谓一小玄奘也。同时佛陀扇多、般若流支、毗目智仙所译,亦皆倾于“法相宗”。
自唐贞观至贞元,为翻译事业之第三期。此期实全体佛教之全盛期,诸宗完全成立,卓然为“中国的佛教”之一大建设,而译事亦造峰极。(以全体佛教论,实应合隋唐为一期。专就翻译事业一部分论,则隋不过六朝之附庸,不能与唐齐观)其空前绝后之伟人,则玄奘也。奘师孤征求法,历十七年,遍参各大师,亲受业于戒贤、智光,既而在彼土大弘宗风,所至各国,皆待以国师之礼。凡此芳躅,具详本传(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道宣撰《续高僧传》),不复具引。其所赍归经籍之富。亦前此所无。据《传》称:
大乘经三百二十四部
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师以贞观十九年正月归京师(长安)。其年二月六日,至龙朔三年十月,凡十九年间(六四五——六六三),继续从事翻译。所译共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其绝笔之时,距圆寂仅一月耳。其间犹随时为弟子讲演,无一日暇逸。呜呼!武士当死于战场,学者当死于讲座。自古及今,为学献身,弘法利物,未有如吾奘师者也!今备列其所译书目及年岁如下: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地藏经》一卷
《陀罗尼经》一卷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以上贞观十九年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贞观二十年正月至二月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贞观十九年三月至二十二年五月
《解深密经》五卷(第二译)
《因明人正理论》一卷
《大乘五蕴论》一卷以上贞观二十一年
《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第四译)
《摄大乘论本》十卷
《无性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
《世亲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
《唯识三十论》一卷
《缘起圣道经》一卷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百法明门论》一卷以上贞观二十二年六月至十二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第二译)
《甚希有经》一卷(第三译)
《天请问经》一卷
《最无比经》一卷(第二译)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
《缘起圣道经》一卷(第六译)
《菩萨戒本》一卷《羯磨文》一卷
《佛地经论》七卷
《王法正理论》一卷
《大乘掌珍论》二卷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