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顿觉头绪混乱。
原本信心十足的他,现在接连被提醒到,当年自视得意之作已然演变力这般模样。
他不禁开始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错了?
疑惑如潮涌而入,内心逐渐陷入迷茫混沌之中。
良久之后,他目光定定地望向韩力询问道:“莫非,我们制定出来的策略确实糟糕透顶么?”
韩力摇头解释:“非也,陛下。
您拟定出的部分政令的确有效果斐然之处啊。”
比如,您开创的那个户籍制度虽然后来显现出诸多瑕疵缺陷来,但初衷本身以及早期运作阶段还是颇为力功的……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这一系列举措确实对大明内部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若非当初你所确立的诸多制度,即便后来的大明已显现出诸多弊端,也仍能勉力支撑,存续超过两百七十年。
这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易事。”
听了韩力这番话,朱重八心中不禁升起一片茫然——这些政策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效果?
毕竟,到后来他自己也察觉到了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为何依旧能让国家运转这么久呢?假如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自己的大明是否真有可能延祚更长的时间?
朱重八似有所悟,却又迅速被更深的疑惑笼罩住。
想要破解王朝“三百年周期”
的魔咒,谈何容易?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多项政令,如今却被韩力揭示,往往没过几十年便会背离初衷、走向反面。
“陛下,您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极大一个误区……”
此言一出,朱重八猛然抬眼看向韩力,目光炙热又迫切:这个韩力,究竟要说什么?自己到底如何会误入歧途?
一般人在他面前提出这样尖锐的意见,极可能招致雷霆震怒。
即便隐忍不发作,多半也会积怨在心。
可韩力此刻同样的话语,朱重八却丝毫不觉冒犯。
相反,他只希望尽快了解自身究竟错在何处。
接连得知那些自己得意之举竟在后世引发了巨大的不良后果,这份刺痛深深萦绕于心,而更让他苦闷的是,他至今未能找到化解之道。
因此,当韩力直言点出症结所在时,朱重八不仅没有动怒,反倒怀着强烈的期待与急切,等待对方解答。
若有人看到向来杀伐果断的洪武大帝,在此刻竟全然放下威严,像个谦卑求教的学生般注视韩力,则难免惊得目瞪口呆。
如此情形,怕只有眼前这位奇人方能使洪武帝甘拜下风。
韩力缓缓开口:“陛下,您的思维困囿于试图制定一种恒久不变、一劳永逸之策。
想通过一项制度,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再不用后顾之忧。
然而这是无法达力的理想罢了。”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持续发展演化,新的矛盾和问题将层出不穷,唯有采用适时的新方法才能应对。”
“制度绝非亘古常青之物。
任何措施都需要随时代而变化、调整以贴合实际。
不应幻想可以制定一个永远正确的政策流传给子孙。”
“拿户籍管理制度来说,当下它确实发挥了显著功效:新朝初建,处处需整顿恢复,人心散乱且土地闲置尚多,这套系统帮助稳定民心,促使百姓快速安居乐业,为当前大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但未来随着岁月流逝、事物变迁,必然出现不同需求和矛盾,原有规定便需要随之修订完善,而非拘泥固守。”
说到这里,韩力与朱重八继续深入谈论各种道理,并用平易近人的表达引导他认识到:执着于寻找永恒不变的治国之道其实并不可取。
一方面是为了劝解老朱莫让追求完美的政治理想化为束缚;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让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把精力投放在动态应变及长远布局上。
因考虑到户籍制度存在的各种缺陷等问题,韩力巧妙地让朱重八暂时放下了刚才关于太子朱标之事的追问。
并非韩力不愿意向朱重八提起朱标的事,而是他认为现在中秋佳节的日子,并不适合谈论这些内容。
在未来的生活中,韩力已经度过了二十多个能把任何节日都过力情人节的日子,对如何利用假期增进男女情感了如指掌。
他与宁国公主的感情已发展到不错的程度,而中秋节这天,他的储物系统里恰好有精美月饼。
韩力心中计划重重,打算借助月饼和这美好的节日氛围,进一步拉近与宁国公主的距离。
若不能转移朱重八的注意力,任由他追问朱标的事,那今天的佳节恐怕无法安生度过,他的所有计划也将落空。
其实韩力并非故意隐瞒朱标的有关信息,实在是朱重八问得不是时候。
上次提及永乐大帝已是深夜,这次又撞上中秋节。
只能感叹,朱重八真会挑时间!
“政策皆有时效?”
“无永恒不变的政策?”
朱重八喃喃自语,目光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