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石村没有医馆,想卖药材,得去最近的岩滩镇,老三老四就在镇上学堂读书。
原主的记忆中,岩滩镇是整个繁昌县条件最好的镇子,镇上有一条大街,开了许多铺子,布料、粮食、猪肉、纸笔、香火都能买到,附近村子的人卖农产品,也去镇上摆摊。
出发之前,云歌把家里的钱找了出来。
白家一共有五亩地,虽然不多,但离村子近,而且都是上田,每年能收十石白米,十五石麦子。
麦子不去外壳磨成黑面,充当全家的口粮,白米留两石自己吃,其余的全卖了换银钱。
粮铺里一斤白米十二文,一石就是一两半银子,农人卖粮食会被压价,再去掉粮税,一年能净收入十两银子。
这个收入想供三个读书人,是很捉襟见肘的,难怪原主抠搜,家里这么多张嘴要吃饭,丈夫又是个只会死读书的腐儒,不能开源只能节流了。
云歌用腰间的钥匙打开正房床边的小匣子,这里面是家里全部的存款,一两的银锭子有两个,铜钱一百个一串数好拿细麻绳串起来,一共有七串,还有四十三枚单独的。
原书是现代人写的,银钱换算全部是方便的十进制,一百枚铜钱是一串钱,等于一钱银子;十串钱是一吊钱,也就是一千枚铜钱,等于一两银子。
云歌用物价类比了一下,这个世界一枚铜钱的购买力和五毛人民币差不多,一串钱就是五十块,一两银子是五百块。
全家十二口人,存款一千三百七十一块零五毛,还不够云歌读大学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怎一个惨字得了。
云歌没动银子,把铜钱取了两串,放在衣襟里藏好,怀揣“巨款”
去逛街。
原主丈夫平日不管钱,只会伸手要钱,云歌不怕他发现。
霄茂听说奶奶要去镇上,撒泼打滚非要跟着,纯宜心里羡慕,却不敢上前,只敢躲在娘身后看着。
云歌冲小孙女招了招手,“家里没什么事了,纯宜和霄茂都陪我去镇上。”
纯宜眼睛亮晶晶的,就要往奶奶身边跑,却被蒋桂花一把抓住衣服后领。
云歌似笑非笑地看着蒋桂花,蒋桂花头皮发麻,“……娘。”
家里两个儿媳妇,大儿媳吴珍娘心直口快,嘴上没把门,一点小心思一眼就能看穿;二儿媳蒋桂花却是个心细的,平日安安静静不吭声,心思比谁都重。
蒋桂花这是在防婆婆,怕婆婆旧态复发,要把纯宜拉到镇上去卖了呢。
云歌直接问纯宜,“纯宜,你想不想和奶奶去镇上?”
纯宜回头看了眼娘,又看向奶奶,声音比蚊子还细,“……想去。”
从昨天下午开始,奶奶对她可好了,小孩子对感情最敏锐,纯宜已经不怕奶奶了。
云歌笑着把纯宜牵过来,对蒋桂花说,“好好在家养胎,我去镇上医馆给你抓些药,晚上纯宜回来让她给你讲镇上的见闻。”
纯宜奶声奶气,“娘,我陪奶奶去给你抓药,你和肚子里的宝宝要好好的。”
蒋桂花心里一酸,放开了手。
婆婆真的变了吗,哪怕纯宜是女孩,她也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