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面貌似是中年,似是少年,似是老年,脸上仿佛蒙着迷雾一般,让人看不真切。
望向他只觉得有天涯海角之隔,不望向他却又觉得对方只在身边。
只是这一眼,陆源就明白了寻常人皓首穷经也参不破的,“道不远于人,而人自远于道”这句话的道理。
不是他悟性高绝,如果说太上老君是“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那元始天尊就是“几近于道”,仅仅看上一眼,就能得到明悟。
“广生高映,觉元洞虚。应玄九真,化交肇图。。。”
他甫一开口,陆源便觉四周道韵随之而动,混混汩汩变为无穷罡风,在陆源灵台左右冲刷。
不过片刻,陆源降妖时所积压的杀气浊气登时被一扫而空。
灵台之中,摩尼珠灵光流转,绽放七色,将识海照的通透。
饶是代表真悟的摩尼珠运转至此,陆源也听不懂他话中真意。
明明每个字都能听明白,他所讲述的经文陆源也曾研习,但从他口中说出就仿佛隔着一层迷雾。
心知这已经不是对悟性的考验,而是对道德的理解。
陆源想把所述真言强行记下来,却仿佛雾里看花,水中窥月。
镇元大仙坐直身子,手中戒尺在陆源头顶枕鳞敲了一敲,一道真言灌入陆源脑海,“其得之,乃失之;其失之,非乃得之也。”
陆源当即明悟,只静静聆听。
抛却了这厢执念,顿感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若说有什么得悟,那是一概没有。
只是脑海中道韵恒生,于摩尼珠中七觉支相互杂揉,教义合一。
像是三五年,亦或是三五刻,元始天尊闭口不言。
陆源暗道可惜,只需再多说一些,陆源便可儒释道三家找到交叉点,从此三教合一,再无心障。
满座宾客无不体会元始天尊真言韵味,个个闭目沉思。
正思忖间,忽听闻首座西天佛老如来佛祖出言,“镇元大仙身后何人?”
见他望过来,陆源脑中摩尼珠灵光大亮,七觉支竟是自行流转,脸上不自觉地带上一抹平和。
他得了摩尼珠之后,便生两相,一是慈悲渡人,一是怒面斩业。
下界除妖之中,他怒象渐涨,以至于不需动手,便可让妖魔伏法。
如今如来佛祖一句话引动他摩尼珠流转,竟是让慈悲之相渐涨,隐隐达成两相平衡。
见佛祖问询,镇元大仙嘴角勾起:“此乃我座下赤城童子也。”
满座皆是星眸生辉,哪还看不出镇元大仙脸上的得意之色,纷纷露出笑容。
如来佛祖哈哈一笑,“想是此子天资高绝,得了你的心意罢。”
陆源拱手施礼,“拜见诸位师长,弟子陆源,能卑德鲜,跟脚低劣。幸得家师教导,才能得见诸位师长仙颜。”
“倒是个道德君子。”
听他自谦,又听众人夸赞,镇元大仙抚了抚颔下长须,一派悠然之意。
如来佛祖笑声过后,佛眼遍观三界,便明白了他一道门弟子,脑中为何有佛门七宝摩尼珠盘踞。
心下点头,忍不住有点拨考校之意,出言道:“我观此子无明所覆,是有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