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腐书网>佛学研究十八篇pdf > 印度佛教概观(第1页)

印度佛教概观(第1页)

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无论若何高邃之宗教,要之皆人类社会之产物也。既为社会产物,故一方面能影响社会,一方面又恒受社会之影响,此事理之无可逃避者。佛教有二千余年之历史,有东西数十国之地盘。其播殖于五印以外者,顺应各时代、各地方之社会情状,为种种醇化蜕迁,固无待言。即以印度本境论,幅员既如彼其辽广,种族既如彼其复杂,文化既如彼其繁荣,则佛教在彼土千余年间之分合盛衰,必与其政治上、学艺上有相应相倚之关系明矣。徒以印人历史观念缺乏,至今竟无一完备之信史足为依据,而佛教徒亦向不以此为意,故无得而征焉。然而佛教自佛灭度后,循机体发育之公例,为不断的进化蜕分,其间或荣或悴,经无数波折,卒乃灭绝而迁化于他方。此既章章不可掩之事实,苟非略察其社会变迁之迹,则此种现象殆无由说明;而其所输入中国之教理,何故有种种异相,亦无由知其渊源所自。吾故先为此章,刺取印度政治上大事与佛教有密切关系者,论其概要,俾学者得一简明概念,为研究佛教宗派史之预备焉。

佛陀在世布教之迹,略同孔子。孔子辙环所及,在黄河下游齐、鲁、宋、卫约千里间,南极蔡、楚而止。佛陀亦然。其足迹所及,在恒河下游摩竭陀、萨罗、迦尸、赏弥数国,约千里间,南极胆波而止(约当今之孟加拉省),而因缘最深者,则摩竭陀之王合城(竹林精舍所在)、萨罗之合卫城(给孤独园所在)、迦尸之婆罗奈城(鹿苑所在),此诸地方,实当时印度人口最密之处,而文化之中心也(至今犹然)。就中王舍城最为主要,舍卫次之,而此二地则外道之窟穴也[1]。佛教首立根据于此,可谓力为其难,而后此佛教与外道轧轹不绝,且彼此思想常迭相为影响,则亦以此。

佛灭度时,摩竭陀王为阿阇世。其人本弑父篡国之恶徒,且常党于耆那,与佛为难。然当佛灭前已悔罪皈依(据《阿阇世王经》),故有名之“第一结集”(详次章),即在王舍城举行。其后阿阇世战胜波斯匿,兼并萨罗,拓境西至摩偷罗,西南至阿槃提,东南至鸯伽(即今之印度首都加拿吉打所在地),奄有五河全域(恒河所受五河)。王既信佛,故佛教亦随其政治势力而扩张,因扩张之结果,而地方的派别渐生。

佛灭后百五十八年(西纪前三二七),有一事为印度文化史上所宜特笔大书者,则亚历山大大王之大军侵入是也。大王军力所及,虽仅在印度河流域,其时间虽仅十二年,然印度、希腊两文化系之接触,实自兹始。时大王领土,奄有波斯及中亚细亚,逮大军退出,挟印度文明之一部分以为归赆。佛教之入西域,此其远因。且自兹役后,犍陀罗、迦湿弥罗一带,已渐受希腊思想之濡染,而此两地实为后此佛教之中枢。故佛教在同一根本原理之下为多方面之发展,其受外来文化之戟刺,不可诬也。

西北部之客军方退,而中部之内争旋起,时则有所谓四恶王者,日寻干戈,破坏塔寺,杀戮比丘,一般人民固受涂炭,而佛教受创特甚[2]。至佛灭后二百十九年(西纪前二六六),阿育王即位,教乃中兴。

阿育王Asopa为佛教最有力之护法者,稍治佛学之人,类能知之[3]。其祖父旃陀罗麯多,当亚历大军退出后,蹶起西北,逐希腊人所置将帅,旋龛定四恶王,统一中印度,建立所谓孔雀王朝者。再传至阿育,国势益张。南灭羯伽,西服犍陀罗,五印役属,余威且及域外,而奠都于摩竭陀之华氏城(亦称波厘吒子城,在王舍城西约二百里,佛在世时所常游处也)。既厌征伐,遂皈正法。时则有目犍连帝须MoggaliputtaTissa者,实为国师,为王立种种关于宗教上之设施,既在华氏城举行“第三结集”,调和上座、大众两部之争[4],更派遣宣教师于国内外,大举弘法,其布教区域及教师名,具见《善见律毗婆沙》中[5]。其今地名略可考定者如下:

近欧人治梵学者,发现阿育王石刻二十余种[6],内中一小摩崖有“派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一语,据此可知《善见律》所记,盖为未尽。又其摩崖最大者七处,皆刻诏书十四通,其第十三通中有云:

王即位第九年,征服羯伽Kalinga……皈依正法,流布佛教。……王以为最上之胜利,正法之胜利也。此胜利行于王之领域,又远及于六百由旬外之邻邦:若臾婆那Yavana(即臾那)、王安捺歌Antiyoko之国、调拉马耶Turamaya、安忒尼Antikini、马加Maka、亚历加达拉Alikasudara四王之国,南及初拉Colu、槃耶Tandya、赡波槃尼Tamba-pani锡兰诸国。又王之领域内……诸地所至,皆受王使之宣说随顺正法……

此碑文中所举外国之诸王,正可为《善见律》之臾那世界作注脚。盖臾婆那者,当时印度人呼希腊人以此名。此诸王者,皆亚历山大诸将之胤也。以近今学者所考定,则安捺歌,即叙利亚王安德歌士Antrocpos(西纪前二六一——前二四六,领有叙利亚及西亚细亚)。其调拉马耶,即埃及王德黎弥Ptolemy二世(前二八五——前二四七)。其安忒尼,即马基顿王安特峨拿士Antigonas二世(前二七八——前二三九)。其亚历加达拉,即欧比罗王亚历山大(前二七二——前二五八)。据他处摩崖所刻,尚有“王国所属臾那世界”一语,似此诸王当时皆对于阿育修职贡者,故得自由布教于其境内也。据此则阿育王与佛教关系之巨,可以想见。前此佛教所被,仅在五河——中印、东印之境[7],至是不唯普逮全印,更北抵雪山之尼波罗,东渐缅甸及马来半岛,南渡海入锡兰,西北出阿富汗至中亚细亚,极西逾波斯,散布地中海东岸,且延及非洲之埃及,至是而佛教始含世界性矣。

自兹以后,佛教应边地中兴之谶,分南北两路进展。北路经西域入中国,南路独盛于锡兰。而印度内地亦以教区日恢,地方色彩益分明,宗派部执,蜂起并作(详次章)。阿育殂落后百余年——约当西纪前二世纪,有婆罗门种之武将弗密多罗者,覆孔雀王朝,仇虐佛徒,自是中印度之佛教寝衰。

护法人王之最有力者,前推阿育,后则迦腻色迦,而介乎其间者,尚有一弥兰Milinda。弥兰王,希腊人也。其先代已侵入北印度之舍竭,临信度河而居。王嗣位,约当西纪前百五十年,势力已渐进至恒河流域。闻龙军Nagasena论师之教,皈依佛法[8]。希腊人奉佛之确凿有证者,王其首也。盖至是而印、希两文化,已由交互而渐趋融合矣。中印佛教颓势,得此似亦稍振。

迦腻色迦王,盖佛灭后第七百年——西历第二世纪初期之人,以月氏种而王印度者也[9]。月氏本我甘肃边陲一游牧族,当汉初时,转徙度葱岭,夺希腊人旧领地,百余年间,渐次南下,成一大王国,都犍陀罗,进据迦湿弥罗,遂为印度共主。其史迹略见于两汉书《西域传》(参看第三篇《佛教与西域》章)。而迦腻色迦,则全盛时代之王也。当西历纪元前后,佛教中心已由中印移于西北,而犍陀罗、迦湿弥罗实为之枢。此两地既与欧西接触频繁,文化性质,颇极复杂,且中印屡经丧乱,重以外道压迫,教宗耆宿,相率避地北来,故当时号称佛教正统派之萨婆多部,即以迦湿弥罗为根据。迦腻色迦王在此种环境之下为统治者,自然对于佛教当生信仰,其事业之最足记者,则迦湿弥罗之“第四结集”,今所传《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玄奘译),即成于是时也(详次章)。迦腻色迦与胁尊者、马鸣菩萨同时。时大乘已渐兴,王一面崇礼正统派之萨婆多部,一面又建迦腻色迦寺,供养大乘僧。自兹以后,龙树、提婆继起,佛教如日中天矣。此王远祖,既发祥中国,当其全盛时,葱岭内外诸国,咸役属之,故于佛教东渐之因缘,关系最巨焉(详第三篇)。

佛灭后第九百年之初——西纪三一九年,笈多王朝Gupta之毗讫罗摩秩多Vikramaditga王(唐言超日)统一全印,威力不让阿育。此王崇信毗湿拏教,颇袒外道,致世亲之师如意论师含愤而死,事见《西域记》(卷二)及《婆薮槃豆传》(真谛译)。然其末代之王,似已有皈依佛教者[10]。

读玄奘之《西域记》、义净之《南海寄归传》,当能知隋唐时代之中印度,有所谓那烂陀Nalanda寺者,学徒极盛,实为佛教之中心[11]。寺在王舍城北三十余里,与佛教发祥地之竹林精合相附近,知其时佛教中心,复归于摩竭陀矣。此寺据《西域记》,谓佛灭后不久即以设立。然法显游印,当西历五世纪初,其游记叙摩竭陀诸寺颇详,独不及那烂陀,则知此寺必兴于我国六朝间矣。要之,佛灭后千年至千二百年间,中印佛教复大盛,即据那烂陀历史可以证明之。

当第七世纪上半期——佛灭后千一百余年时,摩竭陀共主为戒日王——即尸罗阿迭多,盖代笈多朝而兴者。玄奘在印学成,而戒日实为其檀越,尝广集四方学徒,使与奘辩难,奘立“真唯识量”,王悬诸国门,众莫能诘。其详具见《慈恩传》。迦腻色迦以后,护法之勤,当推此王矣。

中部正教复兴,而余部转更变衰。西北迦湿弥罗一带,前此大德辈出。至七世纪以后,渐为湿婆教、耆那教所占领,多剽窃佛教教理仪式,以似乱真[12]。东南诸地,亦外道猖獗,僧徒受其影响,佛教变为秘密迷信的性质。义净西游时(八世纪初唐武后时),佛教衰微,已见端矣。今据《大唐西域记》,制为下表,觇当时佛教外道势力比较焉。

第七世纪(佛灭后千二百年)印度诸国教势分布表

表注:

[1]校者注:原误作“那罗曷罗”,今改正。

[2]校者注:原误作“七千里”,今改正。

[3]校者注:原误作“五千”,今补正。

[4]校者注:原误作“颇多”,检《大唐西域记》卷三“迦湿弥罗国”条并未述及天祠,今改正。

[5]校者注:原误作“二千里”,今改正。

[6]校者注:原误作“二千里”,今改正。

[7]校者注:原误作“屈罗多”,今改正。

[8]校者注:原误作“三千里”,今改正。

[9]校者注:原误作“二千里”,今改正。

[10]校者注:原误作“十数”,今改正。

[11]校者注:原脱“三千余里”,今补。

[12]校者注:原脱“八”,今补。

[13]校者注:原误作“十数”,今改正。

[14]校者注:原误作“五千里”,今改正。

[15]校者注:原误作“四千里”,今改正。

[16]校者注:原误作“四千里”,今改正。

[17]校者注:原误作“七千里”,今改正。

[18]校者注:原误作“窣禄勒那”,今改正。

[19]校者注:原误作“六千里”,今改正。

[20]校者注:原误作“百余”,今改正。

[21]校者注:原误作“六千里”,今改正。

[22]校者注:原误作“八百”,今改正。

[23]校者注:原误作“五十”,今改正。

[24]校者注:原误作“二千里”,今改正。

[25]校者注:原误作“三千余”,今改正。

[26]校者注:原误作“三千里”,今改正。

[27]校者注:原误作“三百”,今改正。

[28]校者注:原误作“二千里”,今改正。

[29]校者注:原脱“大乘”,今补正。

[30]校者注:原误作“劫所他”,今改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