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腐书网>穿越大明帝国之我是朱由检 > 第22章 众筹开海(第1页)

第22章 众筹开海(第1页)

启禀陛下,"不知过了多久,一名青袍官员自队伍中出列,眼神坚毅的昂然道:"臣翰林院修撰,有本奏。"

顷刻间,奉天殿内诡异的沉默被打破,但接踵而至的便是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声。

事关宗室藩王,纵然是六部堂官也要谨言慎行,以免引火烧身,谁敢乱嚼舌根子?

这翰林院虽是朝中最为清贵的衙门,也有权风闻奏事,但修撰终究是个从六品的言官,此时焉敢高谈阔论?

只是当众人瞧清楚说话之人的面容之后,却不由得一片哗然,竟然是黄子澄?

黄子澄年少成名,曾跟在多名大儒身旁学习四书五经,于洪武十八年摘得探花,深受天子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倚重。

故此,黄子澄在朝中的官职虽然称不上显赫,但却是人尽皆知的"太子党",前途一片光明。

窸窸窣窣的私语声过后,偌大的奉天殿重新安静下来,就连户部尚书赵勉也不由得微微眯起眼睛,仔细端详着这位"太子党"。

这位年富力强的翰林院修撰此时突然跳出来,十有八九是打算为其身后的"皇长孙"谋划了。

似是没有察觉到身旁投来的各种眼神,年过四旬的黄子澄稳稳站立,朝着上首的朱元璋扬声道:"陛下高瞻远瞩,微臣佩服不已。"

"但我大明国事多艰,宗室赏额数目过大,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不若暂且休养生息几年。。"

宗室藩王权柄过甚,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威胁到了朝廷中枢,朱元璋此举虽是能够有效缓和宗室和朝廷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在未来减少宗室对于朝廷的负担,但在短时间内也会间接擢升宗室诸王的地位。

毕竟内陆藩王虽是没了兵权,但俸禄待遇却更胜往昔,潜移默化之下便会对朝廷生出不敬之心。

而对于这个改变,最大的受害者,便是如今在东宫为太子守灵的"皇长孙"朱允炆。

而他黄子澄最为朝中人尽皆知的"太子党",尽管明知朱元璋的政令从长远角度而言乃是利大于弊,但此时也要硬着头皮,反驳朱元璋的命令。

按理来说,这个恩威并施的法子,应该是朱元璋留给皇长孙的"杀手锏"才对,为何却提前公布了?

除非天子心有所属,不打算传位皇长孙了?

想到这里,黄子澄心中便是咯噔一声,脑海中不由自主回想起这两日听说的那些流言蜚语。

难道说,那些有关于皇长孙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黄子澄越想越是心惊,一双有些茫然的眸子不自觉瞧向以秦王朱樉为首的宗室们。

往常的时候,秦王所站立的位置,应当是属于皇长孙的。。。

"卿家言之有理。。"

就在黄子澄心乱如麻的时候,洪武大帝朱元璋清冷的声音于大殿中悠悠响起,尽管其深邃的脸庞上依旧面无表情,但双眸中却是涌现出一抹转瞬即逝的不满。

以他深谙人心的本事,自是知晓眼前的黄子澄突然跳出来唱反调,乃是为了皇长孙朱允炆"站台"。

若是放在之前,他或许会因为黄子澄"忠心耿耿"而满怀慰藉;但如今他因为在诏狱的所见所闻,已是不知不觉间对长孙允炆产生了些许厌恶,对于黄子澄的所作所为,也难以产生半点好感。

"但咱心有所感之下,也琢磨出了一条生财之道,诸位卿家不妨听听。"

无视了欲言又止的黄子澄,洪武大帝朱元璋转而将曹爽有关于"海上贸易"的诸多观点宣之于口,并默默观察着殿中众臣的反应。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海上贸易不仅风险巨大,而且劳民伤财,朝廷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粮了啊!"

"况且一旦解除海禁,海外诸国以及倭寇海盗必定蜂拥而至,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呐。"

当听闻朱元璋有意解除海禁,恢复贸易的时候,殿中沉默不语多时的文官们顿时像是被人踩到尾巴一般,纷纷跪倒在地,争先恐后的嚷嚷道。

更有甚者,在语无伦次之下,竟是喊出了"与民争利"等口号,惹得朱元璋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阴沉下来。

曹爽果然没有说错,朝中的这些文官士绅们为了维系切身利益,必然会不约而同的抵制海贸。

"诸位卿家担心的问题,朕都想到了。。"

半晌,朱元璋略有些不满的声音于奉天殿内响起,其犀利如刀的眸子也在殿中群臣的脸颊上掠过。

终究是积压多年,在朱元璋冰冷的注视下,殿中情绪激昂的朝臣们先后闭上了嘴巴,不敢与其双眸对视,但不断起伏的胸口,仍在诉说着其不甘的内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