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父亲亦飞升仙去,所留下的衣冠等物明明白白在此处,我们也应该为他做一个坟墓,将衣冠等物葬下,留个纪念才是,方才好回去。”
伯禹所派遣来的那人闻言说道:“夏伯诸位本有这个议论,却要想在鸣条山附近给先帝造这么一个坟来呢!”
宵明一听,不以为然,不悦说道:“先帝升仙之地在此,纪念应留在此,为什么却要留到鸣条山去呢!?”
烛光闻言道:“姊姊随他们去吧!他们造他们的,我们造我们的,何必去管他们。”
登北氏听了,颇以为然,于是就叫工人来,在这地附近,选择了一块地造起坟来。
虽是个衣冠冢,一切仍与真实墓地无异,因为帝舜微时善制陶器,即位之后,各物以陶器为上,就是棺椁亦是用了瓦制的。
所以这次用的是瓦棺,衣冠之外,有西王母所赠白玉琯亦殉葬在其中。帝妃和二女等人也不下山,就近搭了帐篷,住宿在附近,监工造坟。
说来也是奇怪,那造坟开工始时,忽然有大群的飞鸟从空而来,其状如雀,各自衔了口沙土,来帮助工人作坟。
顷刻之间,便成为一垅坟丘,众人看见,皆是诧异极了!而且异事还有,那些鸟儿,吐了口中泥,竟皆能吐出五色之气,又能够变化其形状,在树木间是飞禽,一到地上就化为了走兽。
它们所衔来的泥沙,本色为青,其形多圆,粒粒都像一颗一颗的细珠子,积成丘垅后,大家就给取一个名字“”珠丘”。
这种沙珠,又轻又细,往往因大风一起,它即随风飘荡,飞散如尘,因此大家又叫它作“珠尘”。
珠尘的确是个宝物,服食了可以不死,佩戴了可使人身轻如燕。可惜当时,没有人知道此物之妙处,就是那鸟儿,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
直待坟工事毕完成之后,众人星散而去。过了不多时,才有一个人,悄悄跑到坟头上来,凭吊帝舜。
这人不是别个,他姓方,名回,是帝舜微时的一位老朋友。
从前娥皇、女英下嫁舜时,还是他做的媒人。
舜贵为帝君之后,他与灵甫、洛陶、续牙、伯阳、秦不虚、东不訾等人避匿于山林中,不见世人。
到了此刻,也有八九十年了!灵甫等六人已已是逐渐死尽了!只有他因是常常服食云母粉之人,依然尚在人世间。
在山中无甲子,听打柴人说帝舜升仙而去,又在此地造了座坟,他便跑来,凭吊一回。
可巧不巧,这时,那些苗民众人,慕帝舜之德久矣,又仰帝舜飞升神仙之事,都到坟上来朝拜叩首。
他们看见了坟前那种鸟儿,都觉得诧异不已,议论纷纷,却不知是何种鸟来!
方回也不藏私,他活了百二十年,自然知道鸟儿之名,就告诉他们说道:“这鸟,名叫凭霄雀,是一种神鸟。”
那些苗民众人,看见方回野服黄冠,却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人来,都似应非应,似信非信的,不甚去理睬他。见此,方回亦不再言。
这时,他看见帝舜衣冠冢上风起尘飞,颗颗尘珠灵力蓬勃向上,知道这是宝物,随即掏了许多,揣在怀里,又大嚼饱腹。
事了自当拂衣去,他作了两句七言赞道:“珠上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赞罢之后,徜徉面去。
那些苗民众人看他如此举动,不仅嚼沙啗尘,还疯疯癫癫,尽皆以为他是个有神经病的人,亦不再去理他。
他们哪知,方回经此一事,又得尝珠尘宝贝,后来竞然成仙得道,名仙家之列。
方回得道,却不飞升上界,仍旧游戏人间,甘做个散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直到夏启的时候,他又出来做了个宦士。那时大家知道他是个陆地神仙,便是纷纷生出了攀附交结之心。
有一日,有个别有用心之人,诱他到一间空屋之中,且将他幽闭起来,又用玄泥四面封塞墙体,没给他向外走脱的机会,要想强求他传授升仙道法。
哪知才一转眼之间,方回已不知了去向,那门上玄泥之中,却留有一颗方回的封印条子。那人是无论如何,也弄它不开。
所以当时人还有两句话流传下来,叫作“方回一丸泥,门户不可开。”
但是从那以后,方回竟真不知了去向。许至今仍隐在民间,又谁可知呢!?
且往回说,帝妃、帝女等在那监造坟工之时,眼见凭霄雀这等灵异,以信帝舜升仙之事是不假。
他们觉着照仓颉与古人制字的意思来看,人在山上乃曰仙,那么人虽则飞升上界,亦或者仍旧还在这山上空间某处,亦未可知,不过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罢了!
他们看到这座大山有九个峰头,峰峰相似,然究竟在哪一个峰头呢?!姊妹间互相猜度疑惑,疑心不已,却是无从得答。后来人,因此就给这座山取了个名,叫“九疑山”。
等到坟工事了,姊妹两个秉执着虔诚念,向坟前祝告了一番,一定要请帝舜下凡来相见,或是示以梦兆,方才安心。
她们祝毕之后,又要求着登北氏,许她们游历寻遍了九个峰头,定要寻访到父亲踪迹才肯回去,登北氏心疼她们,也就答应了!
哪知二人等历逾九个峰头,并无甚么影响来,就是夜间,也无什么梦兆可言,二女不觉又悲哀欲绝,伤心父亲不辞而别,感念亲父不念了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