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申城的展览,蒋明舟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蒋明舟也是手艺人,不过他专攻立体圆雕,不像周衍业务那麽广泛,镂雕和浮雕不仅会刻,还非常精通,年纪轻轻就在圈子里出名,这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
蒋明舟当初和周衍一起在云南跟着一个师傅学立体圆雕,他不了解周衍,对他的第一印象不过是林听的儿子,因为他妈妈的缘故才让这位师傅点头教他,自己则是靠实力打败其他人留下的,所以他看不起周衍。
可当他和周衍真正接触下来,他才发现,周衍要比同龄人努力得多,有段时间师傅夸周衍夸得次数多了,蒋明舟气不过,背地里悄悄跟着他,周衍什麽时候休息,他什麽时候休息,周衍一个星期出一个作品,他要一个星期出两个作品。
只是这场计划还没执行一个月,就被蒋明舟单方面叫停,周衍太拼了,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刻木雕的小院子里待着,雷打不动地一个星期交一次作业,他看看自己被打回去重做的木雕,再看看被师傅摆在光荣榜上的周衍的作品,肺都快气炸了。
年轻的小孩儿都爱完,蒋明舟也不例外,可他观察周衍的那段时间就没见周衍玩过,好像他的眼里只有木雕,他不明白怎麽会有人的生活这麽无趣。
後来蒋明舟为了显摆熟练的技术刻意不戴防护手套,被雕刻刀划伤手,是周衍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才保住那只手,也是这一次,蒋明舟开始慢慢地与周衍熟悉。
认真了解之後,他发现周衍平时不仅在学立体圆雕,他还在学浮雕和镂雕,虽说这三种都属于雕刻的范畴,但手法还是有区别,精通一种技术已经极其不容易,更别说同时学三种,他要是周衍,早就被累死了。
再熟悉一些後,他问周衍为什麽要学浮雕和镂雕,他妈妈是做立体圆雕出名的,他大可以待着他妈妈为他打造的舒适区内一辈子不愁吃喝,根本不需要这麽拼命。
周衍只是看着远方满是金黄的树木,十几岁的孩子处在变声期,嗓音像易折的落叶:“我和她不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
林听给予了他天赋和机会,却也让他被困在林听儿子的魔咒里,无论他多努力,刻出的作品多精彩绝伦,最後都会被人们归结为“林听儿子”的幸运名号里。
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你妈妈。
你能向这麽多师傅学手艺,是因为你妈妈。
这麽多人给你贴脸陪笑丶衆星捧月地捧着你,也是因为你妈妈。
你以为那些人看重的是你的技术?
错了,他们看到的是“林听儿子”的名气。
周衍所处的环境是个圆,林听是固定他的点,让周衍一辈子只能在她划定的范围内活动。
但周衍偏不,他要割断系在腰後的绳子,他会跳出林听给他画的圆圈。
他背着林听偷偷学浮雕和镂雕,他要不遗馀力地证明自己,他不止是林听的儿子,他还是木雕师周衍。
蒋明舟第一次对一个同龄人産生敬佩,後来周衍学成走了,蒋明舟还在入门阶段停留。
一山有一山的错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蒋明舟虽然没有周衍那麽努力和有天赋,但随着练习,也慢慢地出师丶接到人生中的第一笔订单。
再後来,他去申城发展,有了自己的工作间,也认识了一些商业上的大人物,有人给他牵线搭桥,让他结识了会展主办方的一位老总。
这位老总看中了非遗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决定响应国家政策,把展览的定位放在木雕传承上。
当时蒋明舟还是小人物,在这个行业里根本排不上号,这位老总拍着胸脯给他做承诺,只要他免费给展览提供作品,一定能让他的名号在圈内火起来。
蒋明舟酒喝得上头,脑子一热,答应了。
没想到展览办得相当出彩,营销更是一个比一个漂亮,直接让木雕在网络平台上小火一把。
蒋明舟出名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展览主办方和个人都赚得盆满钵满。
庆功宴上,蒋明舟太高兴,直接和这位老总端着酒杯称兄道弟,说日後若是有需要,他一定还来,这是他欠的人情,要不是他,自己这辈子都只能开个小作坊。
老总也是毫不客气,当即应下。
前些日子,两年前的旧事被重新翻出来,这位老总依旧挺着啤酒肚找到蒋明舟,可这次却不是邀请他了,而是想通过他,请到周衍,还承诺只要能请到周衍,该有的费用一定不会少。
蒋明舟这人情一欠欠了两年,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要是拒绝多少有点不顾往日旧情,只能拉着行李箱,快马加鞭地来到牧州,把前前後後给周衍讲明白,最後请周衍一定要帮他还这个人情,只要能参展,哪怕只出一个作品,人到了就行。
至于为什麽要请周衍参加,他们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明面上说是周衍的手艺在行业内独一份,可以向年轻一代更好地宣扬木雕文化,实际上呢,手艺是其次,名气是首当其冲。
周衍是林听的儿子,即使林听已经去世七年,那也是前无古人後无来者的女性木雕师,她儿子从出生起就处在讨论的漩涡里,就算这麽多年他低调行事,也免不了成为人们的饭後谈资。
八卦和名人轶事在哪个行业内都流行。
要是低调行事这麽多年的周衍突然出山,那整个行业内的木雕师冲着林听的名号也要来看一看,以缅怀那位去世七年的丶功成名就的女木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