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朝臣上奏的文书,不再是因“天子病中特许”方才送到皇后的面前,而是以正式的流程,送到皇后殿下……不!是皇后陛下的面前!
她有了“陛下”这样的称谓。
“皇后陛下……”独孤伽罗喃喃出声。
她在世之时,因地位超然、举止强势,宫中将她和隋文帝杨坚并称为二圣。
但那仅限于宫中而已,这个二圣还远不到二圣临朝的地步。
然而这一步,因为天时地利,更因为那位武皇后的一步步争取,终于落到了她的头上。
这甚至让人一时之间无法想起,这位皇后最开始还不过是一个被人从感业寺中接回来的先帝嫔妃。
明明她有着比绝大多数嫔妃都要艰难的起步,却在不知觉间走到了这一步。
或许她在先前天幕的画面中不像她那个天资纵横的女儿一般,有着各种匪夷所思的战绩,但回想先前种种,这等攻心为上的手腕,已是润物无声地发展出了根系脉络,让她在今日得以如同庭前大树一般屹立于朝堂,甚至像是两棵树中更为茁壮繁茂的一棵,为她的身边人支撑起了防风的屏障!
当她扶着李治的手,走向她那得胜归来的女儿之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我看我真应该跟她学的,只要把握住任何一个可用的机会,哪怕是逆境之中的机会,也能等到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陈硕真不无感慨。
她或许抓住了一个,或者两个,但在流星入营的时候,却没能稳定住军心。
若是让这位武皇后来的话,她会如何呢?说不定会反过来将不吉说成是天命所归了。
这份从容与魄力,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她刚想到这里,忽然听到了一道爽朗的笑声。“行了,你们这些推诿争吵的声音都先放一边去。要我看,皇后临朝,为皇帝排忧解难,公主凯旋,扫平边境威胁,谁能说这不是好事呢?”
“……”刘邦沉默地看了眼吕雉,很难说她这会儿说出的这句话里,讥讽到底占了几成。
但还没等他出口,便已有人应和着吕雉的话说了下去,“不错,掌权之人还很清楚什么叫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怎么不算是一件好事呢?”
这句在安定凯旋之后的母女夜话中说出来的话,作为先前那出政变的最后总结,现在也得到了邓绥的赞赏。
李世民按捺住了想要当众揍一顿李治的怒火,强迫自己往继续往后播放的天幕看去。
他依然不愿接受大唐灭亡的消息,更不愿意接受,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觉得他需要对此事负责,只能让自己拼命去看这个改朝换代的每一个经过,试图从中找到得位不正的证据,或是二圣临朝后的治理不当。
但偏偏他看到的,是皇后哪怕还在孕中,也依然兢兢业业地处理奏章,甚至提出了建言十二事在。
是安定公主的下属海航归来,带回了众多极有潜力改善民生的货物,成立了正式以“四海行会”为名的贸易据点。
是……
是李治哪怕身在病中,还刚做出了那样窝囊的表现,却下达了封禅的旨意!
……
这次哑然无声的,好像并不只是李世民了。
……
比如刘彻和嬴政就过了良久才找回了自己的声音:“等等,他是怎么敢去封禅的?”
是啊,他是怎么敢去封禅的呢?
在这个最让人困惑的问题面前,绝大多数人甚至并未留意到,当天幕以一闪而过的片段播放到东。突厥使者到来长安的时候,李贤的脸色堪称千变万化。
相比于李治这个亡国之君,李贤也确实不太够分量。
他还能再藏一会儿。
现在面对这又一句质问的,是天幕之上仍旧风光无限的大唐皇帝李治。
封禅的决议一经下达,便以飞快的速度执行了下去,就连安定公主都先一步离开了京师,为开道尽一份力量。
被纳入邀请名单之中的各方使臣,更是随着一封封诏令的下达,不得不尽快动身前往泰山脚下。
于是一时之间,车马粼粼,沙尘飞扬,真是好一派浩荡的排场!
封禅于泰山。γúèɡē
能迈出这一步的皇帝,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也势必会成为天下瞩目的盛事。
可看到这一幕的李世民,丝毫也无法为儿子实现了自己生前没能做到的事情感到欣慰和骄傲,更无法因为沿途所见的草木葱茏、道路平坦而觉大唐民生日兴,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当这幅画面和先前的二圣临朝摆在一起的时候,他只能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
他不会看不出,这泰山封禅并未遭到朝臣的反对,到底有多少是因为他留下的贞观老臣,有多少是因为那个以“安定”为封号的孩子,有多少是因为那个协理朝政走上前台的皇后,最后才有多少是因为李治本人。
甚至……李治自己也应该看得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