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盒火柴,不到十分钟就装好了,小刘又表示可以帮二水他们把火柴拿到外面去。
“你这儿不需要有人吗?”二水问道。
“没事儿,就离开一会儿的功夫。再说了,我还有辆自行车,可以帮你们驼出去,能省些力气。”
小刘带着几分炫耀说道。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一辆永久牌的二八大杠,不亚于二水重生前一辆20万的汽车。
才刚刚工作不到半年,就能有一辆20万的汽车,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
“那就谢谢你了。”二水没有再拒绝,而是答应了下来。
“谢什么,也不是什么事儿。”
小刘非常高兴,和二水马卫明三人出了库房,库房的门锁上,又去小房子旁边推上自行车,把两袋子火柴驮在自行车后座上,推到了厂门口。
“行,你回去吧,下次再要人我肯定来找你。”二水说了一句对方特别愿意听到的话,
小刘可高兴坏了,对二水的称呼也改了口:“水哥,就这么说定了!”
二水和马卫明提着两袋子火柴,走到了火柴厂跟前的汽车站,正好来了一辆七路车,但是二水却没有立即上车。
“水哥,我们今天去哪儿销售?”马卫明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这个事二水已经想过了,但是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方案。
二水是宜江市人,也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可是对于这个年代的宜江市并不算是很熟悉,重生前后的宜江市改变相当之大。
毫不夸张的说,相当于重建了一座城市。
除去主要干道没有变之外,其他的所有都变了,从街区到工厂再到附近的村落,全都拆迁了一遍。
前几天虽然在市里逛了一圈,也看过了一些主要的工厂,但是还没有清晰的全局概念。
可是火柴就在手里,总是这么耽搁下去也不是办法,二水就想了个应急的措施,问马为民:“这附近还有什么工厂?”
马卫明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于周边的地形非常熟悉,“东边有个肥皂厂,南边有啤酒厂,北边是皮鞋厂,西北角上还有个雪糕厂。”
“哪个离得最近?”
“肥皂厂。”
“好,那我们就先去肥皂厂!”
肥皂厂距离火柴厂有三里多地,没有直达的公交车,七路车就能去,但是得绕个圈子。
二水和马伟明一合计时间,坐公交车绕圈子,还不如直接步行过去,两个人就提着火柴,坐自带的11路,赶往肥皂厂。
一路上二水也没闲着,向马卫明问着周边的情况,再加上二水前几天的走访,重生前那些被埋没的记忆也渐渐的浮现出来,一副老旧的宜江市的地图逐渐在二水脑海里成型。
宜江市一共有36处工厂,其中两家是国营单位,其余的34家都是集体单位。
这两处国营单位一个是元件厂,一个是机械厂,都有好几千的员工,尤其是机械厂,一个单位就占据了一处地名,叫756。
其实那里本来有地名,是属于兴旺村的土地,后来画拨出来盖起了机械厂。
和五六十年代所有的国营单位一样,为了对外保密,机械厂的编号是756,人们也就习惯了管那里叫756。